灯塔-日照先锋 > 基层党组织建设 > 农村

党建引航 产业富民 文化铸魂

发表时间: 2021年03月03日 15:09 来源: 点击量: 7780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莒县浮来山街道张家泥沟子村以党建为抓手,以产业为引擎,以文化为推手,以红色为底色,紧扣时代的鼓点,奏响一曲曲“强、富、美”的时代新乐章。

“党支部+产业”释放高能生产力

“再过几天,这一池的黑鱼就上了深圳市民的餐桌上。”站在池塘边正在喂鱼的于金田,把一盆鱼食不断的投送到鱼塘里,喂完鱼随手点了一袋烟后告诉记者,“自成立乌鳢养殖合作社以来,黑鱼的销售渠道多了,鱼的品质也上来了,今年的黑鱼价格比往年每斤高出23元,这一池黑鱼就多赚78万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aefb66386b56a0cd4203b1db1c743f1.png


“等这一池黑鱼卖完,我们合作社就和股民们进行分红。”浮来山街道张家泥沟子党支部书记夏全安看着一池池肥美雀跃的大黑鱼也是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我们村集体有了第一笔收益,村民流转的土地获得了高回报,村民入股合作社获得了比银行利息高出几倍的好收益,关键我们村多了一项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浮来山街道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头等大事,把“党建+产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金钥匙”,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村围绕产业上项目、办合作社,先后呈现出后发崛起、进位赶超的生动局面。其中张家泥沟子村,就是浮来山街道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大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张家泥沟子村现有1010口人,346户,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3处,蔬菜加工厂1处,养殖场6处,加工企业3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家,三分之二的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7年,村党支部书记夏全安上任以来,以党建为引领,以支部为动力,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通过实行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机制,兴办合作社,上规模企业,加快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张家泥沟子村有三分之二的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目前乌鳢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0户参加分红,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成立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65户参与分红,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新建3个冬暖式大棚,村民实现家门口打工收入190多万元。在规上企业山东远欧管业有限公司,通过合同规定,培养该村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6人,各类技术人员30余人,村里40多人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致富能人王建奎创办的蔬菜加工企业,每年优先收购村民种植的蔬菜,疫情期间向村里捐款20000余元,用于疫情防控。

厚植传承红色“基因”的沃土

行走在张家泥沟子村,可谓是一步一风景,一墙一课堂,主干道大街小巷,每面墙上都有一幅生动墙绘,墙绘的主题紧扣时代主题,与党建相结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与乡风文明相结合,每一面墙、每一条街就是一处生动的生动教材和红色课堂。

在张家泥沟子村,说起郭有邻,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郭有邻,莒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383月,他组织成立的“高坊乡民众抗敌自卫团”,在砚疃举行了著名的“珍珠山武装起义”,燃起了莒县抗日热潮的熊熊烈火,他的英雄事迹在张家泥沟子村世代相传。

村两委一班人,为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革命精神,组织专人对郭有邻和战友们的革命事迹进行搜集、整理,以此修建一处记忆馆,将村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传承下去,把乡贤文化“种”进百姓心里。

b84f030228e0ba05a278596d8202023.jpg

2020年71日,乡村记忆馆建成开馆。记忆馆投资160多万元,占地3600多平米,是浮来山街道第一个乡村记忆馆,也是浮来山街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展馆。记忆馆分为乡村记忆馆、红色记忆馆和乡贤馆。红色记忆馆内展示着中共莒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郭有邻及其他老战友的革命事迹,生动还原“珍珠山起义”原貌;乡贤馆内展现着本村在外工作人员风采、文化名人、及爱心人士捐助以及为本村做出贡献的人士等内容;乡村记忆馆内摆放着过去60-70年代村民在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用过的农具、工具、生活用具等300余件,全部由村民无偿捐献。馆外支起了石磨、石碾,在记忆馆旁修建了文化广场,为村民供唱歌、跳舞、唱戏、放电影、体育运动、群众集会等使用。

走进乡村红色记忆馆,一面党旗形状刻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雕刻凸显在眼前,背后是熠熠生辉的入党誓词,每一批来接受教育的党员都会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伴随着铮铮入党誓词,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岁月。

时光荏苒,乡韵悠长。张家泥沟子村里今年86岁的张为春老人,每到周末,都会和村里的一些老人、孩子来到记忆馆,看看这些老物件,老人或是驻足凝望又或是用手摸摸,回忆当年在田间或者在生产队劳作的场景。“每一件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个悠长的故事,村里的历史、现在和将来,在这里碰撞、交融和延伸。把好的家风、好民风、好村风一代代传承下去,让老年人在这里能寻找到过去的记忆,让年轻人能感受到先辈们的付出和努力,成为群众追寻先辈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殿堂。”张家泥沟子村党支部书记夏全安边看边介绍着。

现如今,乡村记忆馆已经成为教化群众,弘扬优秀传统,建设文明乡风新高地,已成为村党支部定期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固定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的主阵地,开馆以来,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先后接待本村及外来参观者上万人次,接待附近学校学生30余批次。

打好人才“育引留”组合拳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让村里的能人、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助村发展一臂之力?张家泥沟子村两委以“党支部+村能人”为引领,通过召开在外优秀人才座谈会,号召在外乡贤人才用其学识专长、资金资源、创业经验反哺家乡,激活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池活水。

张家泥沟子以人文荟萃而出名,这里有莒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郭有邻,有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铁流、有浙江大学著名教授夏立安等名人,“从80年到现在走出来100多位本科以上的大学生,这里有研究生、有博士生,在各个战线上都干得很好。”,说起村里的人才产业,夏全安如数家珍,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们在村里长大,从村走出去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他们时刻不忘村子的发展。”去年,村民夏金辉牵线,村里成功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建立研发基地,经营苗木、名贵中药材的繁育与推广,带动村集体收入20万余元。”

多年来,张家泥沟子村非常重视培育“土专家”“致富之星”,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村民于金田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黑鱼养殖,有丰富的养殖经验,由于土地规模的限制,黑鱼养殖一直处于小“作坊式”的发展。党支部书记夏全安在“党员议事学习日”上,提出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村民于金田提供技术,做大黑鱼养殖规模的构想,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直拥护,经营一年来,现黑鱼销售收入已突破360多万元,为村集体收益10多万元。

打造“高颜值”乡村环境

走进如诗如画的张家泥沟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精美的墙体彩绘文化,整洁的街道,秀丽雅致的街头公园。青石板桥下,波光粼粼,流水潺潺;香榭亭台间,荷香四溢,蛙声阵阵;文体广场上,太极绵绵,秧歌翩翩。生活在村里的人们,生活气息十足,无论何时进村,都能感受到小村庄透漏着勃勃生机。

c2fd53bea6e36df697e4ca341f3877f.jpg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村前就是健身广场,生活在这里不必城里条件差。”村民张晓燕一边晾晒衣服一边高兴地说。

因了泥多沟多,张家泥沟子村美其名曰“泥沟子”。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擘画出一幅多彩的壮美蓝图,该村以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拆除村内私搭乱建等各类违章建筑56处,增设移动式垃圾桶80余个,垃圾清运做到“日产日清”,投资8万余,新建公厕一处,投资23余万元,建起了钢筋混凝土新桥一座。为改变村里的“空壳”状态,对闲置的地块,废旧宅舍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签订了协议书,收归公有。对旧河道进行整修,铲除河道内外的杂草、树木,整平河床、垒砌河岸。为改变群众出行困难,村里投资200余万元,实行“户户通”工程,对全村街道胡同进行硬化,修建停车场3处,打通群众出行难“最后一米”。20204月村民自愿捐款2.95万元,在全县村级首家成立了环保基金,用于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行绿化,美化工程,在主干道、步行街、家门口栽植国槐、银杏树、竹子等绿化苗木,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好画卷。

千里冰封,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一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生动诠释,一个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的新农村在这里精彩呈现,——在“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下,张家泥沟子村必将以更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中共莒县县委组织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