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日照先锋 > 日照党史 > 每周学党史

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妙手布大局 运筹决胜算

发表时间: 2022年10月20日 10:28 来源: 点击量: 10697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   尹德满  王文杰  张源   范歆


日照这片红色的热土,承载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日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地处滨海区的日照县成为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抗日根据地,在山东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位于岚山区碑廓镇碑廓二村的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旧址就是其中之一。

烽烟何曾远,峥嵘岁月稠。当时光荡去昔日战争的沧桑,碑廓早已成为风光秀丽的美好家园,巍巍山岭、涓涓细流曾是当年军事工作会议的见证,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旧址述说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寻访红色碑廓  接受精神洗礼

初秋时节,绣针河畔,绿荫蔽日,凉爽宜人,我们来到碑廓二村参观了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旧址。

碑廓镇地处鲁苏交界,既是风物秀美的天然粮仓,又是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故地。早在1938年,这里就是“日照县抗日民众自卫联合会”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包括许多碑廓籍热血青年在内的区联会成员,在这里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这里民众觉醒得早,群众基础好。1941年至1942年,是日照抗日斗争最为艰苦的时期,“万仙会”疯狂南侵、浮棚山事件和沟洼事件,使日照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困难局面,当时的日照抗日根据地只剩下西起碑廓东至安岚不足20公里、南北仅10公里的一片狭小地带,中共日照县委、县政府机关毅然南移碑廓一带,继续领导全县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碑廓一直是日照重要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至1944年,山东军区机关曾多次入驻这里。1944年4月和6月,作为山东军区机关驻地,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和军事工作会议先后在这里召开。

走进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旧址,目之所及,青砖黑瓦,木门格窗,无不诉说着曾经那段历史。我们跟随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遗物溯源而上,追寻那段血与火的慷慨。

时间回到1938年,面对严峻的形势,为打开山东的抗日局面,中共中央决定派八路军主力部队入鲁。1938年1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进入湖西。1939年3月初,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在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的率领下,以东进支队的名义进入鲁西。在此前后,一一五师第六八七团、六八八团各一部进入鲁西南。

1942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的《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朱瑞任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分局是最高领导机关。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仍保留第一一五师番号)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统辖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全部武装力量,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辖鲁中、鲁南、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6个军区。9月,朱瑞奉命去延安,罗荣桓接任山东分局书记。1944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

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在经济上贯彻减租减息政策,迅速开展大生产运动,壮大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开展整风运动,保证了党在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和组织上的集中统一,加强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开创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已经露出了地平线,在山东,日、伪军在津浦路以东地区放弃了246个据点、353个碉堡,驻山东的日军共约2.5万余人,是抗战期间兵力最少的时期;伪军虽达20余万人,但战斗力更加衰弱。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经过长期艰苦奋战,从1943年秋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面对新的对敌斗争形式,山东分局、山东军区作出对敌斗争的全面部署: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对敌人发起局部反攻,对日、伪军发起攻势作战。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6月15日,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在碑廓召开,罗荣桓主持召开了这次会议。抗日战争处在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召开的这次军事工作会议,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运筹帷幄 军事工作会议召开

站在山东军区会议旧址里,78年的时光仿佛辗转于眼前。在展馆的诸多照片中,一张合影照片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出席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的罗荣桓、黎玉、王建安、张仁初、王吉文等部分人员合影留念,大家都是风尘仆仆,一身戎装。胸怀全国抗战战略宏图,罗荣桓和他的战友们在布一个山东战场的大棋局。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44年4月,山东军区政治工作会议首先在碑廓召开。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作了《关于对敌斗争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今后对敌斗争的总任务:坚持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贯彻山东分局《山东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提出的“充分发展”“力争主动”斗争的方针;继续开展分散性、群众性游击战;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大股伪军;加强对敌斗争的一元化领导。报告经山东分局讨论通过后,印发各级党委,要求各级党委传达讨论,据此布置工作。会议结束后,在山东分局、军区统一指挥部署下,各区党委、军区积极主动地展开了春、夏季攻势作战,滨海、鲁南、胶东、渤海4个军区的部队先后占领了一批日、伪据点,并歼灭部分日、伪军。

1944年6月15日,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在碑廓召开,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罗荣桓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和总结,深刻阐述了以后军事工作的方针和作战指导思想。山东军区二级军区的司令员和各主力团团长等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以整风的精神,着重总结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来的斗争经验,认真研究部队训练、连队军事建设、地方武装工作、机关建设、后方勤务及干部工作等,确定了今后军事工作的方针和1945年的主要作战方向。

罗荣桓指出,1944年夏季作战基本完成了任务,但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尚未根本改变,肩负的责任及可能担负的任务更为重大,不能存在任何自满。当前,在军事上已有可能扩大攻势作战,以扩大解放区,缩小敌占区。

关于攻势作战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罗荣桓强调,要正确处理游击战与运动战的关系,坚持以分散性的游击战为基本方针,但在目前回旋余地扩大、运动中歼敌机会增加的情况下,要开展能发挥我之特长、避免我之弱点的带游击性的运动战。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适当集中部分兵力进行机动作战,相机夺取伸入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之孤立的较大的日、伪据点以至城市,但要以游击战的逐步提高为原则,而不是马上离开游击战,轻举妄动,过分地刺激敌人。要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坚持分散中有集中、集中后有分散的游击战,坚持统一意图下的独立自主,既要统一作战指挥、统一作战方针,实现一定目的的集中打击敌人,又要不束缚自下而上的自主机断,发扬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精神,互相配合、有机协同地打击敌人。要正确处理进攻与防御的关系,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壮大自己,改变敌我力量悬殊的状况。要避免企图依托工事的防御战斗,只有在为了钳制敌人进攻、迟滞敌人行动、便于自己进行必要的转移,或在敌人已形成合围、不得已必须坚守以待时机时,才允许进行暂时的防御战斗,但这也是为了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和由防御转为进攻时所采取的战法。在装备较差、弹药缺乏、火力不足的条件下,战术上要隐蔽突然,速战速决,作战地点要选在已占局部优势的地区,求得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今后进攻围寨碉堡的战斗必将增多,除要提高攻坚战术、发挥机动灵活的作战技巧外,还要坚持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争取伪军反正,实行里应外合地打击日军。罗荣桓还就部队整训、连队建设、军事训练、干部培养等提出了要求。

此后,为了适应斗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会议辗转多地,采取边介绍经验、边研究、边总结、边贯彻执行、边指挥作战的方式进行。

根据军事工作会议精神,山东军区于1944年10月12日发出了《今冬明春军事斗争方针的指示》。11月2日,又作了补充指示。《指示》指出:目前,在对日、伪军斗争方面,应准备进一步打击敌人的“重点主义”军事行动和不同方式的“扫荡”,以求更加巩固和发展自己,争取最有利的反击阵地。目前应乘山东一部日军南调之际,尽量消灭伸入抗日根据地内之日、伪据点,但一般暂不打主要交通要道及较大城市。对顽军,应首先消灭其最大股最反动的部分,扫除反攻障碍。根据山东军区的指示,各地迅速掀起练兵备战的热潮。随后,相继发起了1944年冬季和1945 年春季攻势作战。

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是山东抗日战争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通过总结经验,互相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与会人员的作战指挥艺术和战术技术水平,统一了各级指挥员的军事思想。这次军事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山东八路军的军事建设、争取抗战最后胜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贯彻会议精神 奠定胜利基础

山东军区军事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山东军区下辖五大军区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加快抗战胜利步伐。

根据山东军区工作会议精神,鲁中、滨海、鲁南军区确定1944年冬和1945年春统一的战斗目标是,利用成熟的内线工作关系,选择有利时机,首先收复莒县并相机夺取费县,彻底破坏台(儿庄)潍(县)路之台(儿庄)临(沂)段与临(沂)莒(县)段,以孤立临沂的日、伪军。

鲁中军区向南肃清了临沂、费县城的外围据点,向北直逼胶济路附近;鲁南军区控制了滋(阳)临(沂)路泗水城至费县段百余公里,逼近临城(今薛城)、滕县、泗水、坯县等县城附近。鲁中、鲁南军区以上两次作战,歼伪军4000余人,迫伪军3股近1000人反正,使鲁中、鲁南两区联成一片。胶东军区于11月中旬粉碎了日、伪军4000余人的“扫荡”。在长沙堡战斗中,战斗英雄任常伦连续刺死7个日军后,不幸中弹,壮烈牺牲。12月14日,胶东军区又逼退栖霞守敌,解放了该城。渤海军区于11月中旬,在惠民以西地区对伪军戴镐东部发起攻击,歼敌2300余人。12月上旬,又粉碎日、伪军5000余人的扫荡,打破了敌人重占利津城的企图。

在日照,山东军区指挥滨海和鲁中两军区发起解放莒县城战役。莒县地处鲁中、滨海两区连接部,又是西部沂蒙山区腹地与东部沿海平原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1939年6月,日军侵占莒县城后,即在此修建了兵营、飞机场、弹药库,修筑了台潍、泰石公路。台潍路与泰石路于此交会,交通比较方便。在日、伪军的多年经营下,莒县城已成为其对鲁中、滨海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战略基地和南北运兵的要道。

驻莒城伪军莫正民部经地方共产党组织长期争取,反正条件已经成熟。1944年11月14日,山东军区集中滨海军区第四、第六、第十三团,鲁中军区第一团,山东军区特务团2个营、独立第一旅,莒中、莒北、莒南等5个独立营及区中队和民兵,共约1万人,编为攻城、打援和攻击外围据点3个梯队,以里应外合方式,发起解放莒县城战役。当晚,攻城部队攻入城内。伪莒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莫正民按预定计划率3500人反正。守城日军被迫退守到小围子内。17日至18日,八路军击退诸城敌伪千余人的两次增援。19日,援敌800人窜入莒城。八路军主动撤到城郊,对敌实施多层包围。29日,守敌弃城逃跑,八路军遂收复莒县全境。此次战役共攻克据16个、碉堡50座,歼灭日军一部,解放村庄700个、人口30余万,使滨海与鲁中地区连成一片。11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山东新胜利》的社论,称此役“是山东我军秋季攻势之后最大的胜利。莒县的解放,不仅是山东军区辉煌的胜利,也是敌后我军的大胜利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人民群众携手同心,浴血沙场。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人,罗荣桓长期战斗、工作、生活在山东。他以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山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创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把山东建成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略基地,在抗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功高感召后人 精神历久弥新

展厅中,罗荣桓的雕塑十分引人注目。元帅站在沙盘前,目光深邃,面色坚毅,成竹在胸,全神贯注地审视着山东战场上的敌我态势。尘封的历史在一幅幅展陈照片中铺开,映照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朽的功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毛泽东曾对山东根据地评价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作为一位在大革命洪流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革命家,罗荣桓被誉为“从井冈山走出的政工元帅”,不仅是政治工作的巨匠,在军事工作方面也有很多建树,上马能挥刀杀敌,下马能春风化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开拓创新,创造了很多经典战术,“翻边战术”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翻边战术”,即在敌人“扫荡”时,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而是“敌进我进”,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选择敌人之弱点,由根据地经过边沿游击区,“翻”到敌人后方去,打乱敌人部署,粉碎敌人“扫荡”。1941年到1943年,山东各根据地成功运用“翻边战术”多次取得反“蚕食”和反“扫荡”的胜利。

1942年至1944年,罗荣桓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曾在滨海地区战斗过,在此期间,在碑廓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亲自指挥了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对扭转滨海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42年8月至12月,山东军区第二旅、第一一五师教二旅等部队先后发起三次甲子山区反顽战役。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亲自指挥了第三次甲子山战役。第三次甲子山区反顽战役毙伤顽军1000余人,俘顽军1137人,缴获各类枪支500多支,取得反顽战役彻底胜利。甲子山区的收复,从根本上扭转了日照的抗战困难局面,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为以后开辟路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罗荣桓的妻子林月琴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道:“1942年是斗争最复杂、最艰苦的一年。荣桓深知这次战斗对整个山东抗战局势的意义和影响,亲自带领一个骑兵排连续急行军赶到前线指挥,生活十分艰苦,有时连喝上一口水也非易事,紧接着又是连续5昼夜的攻坚战,他作为一个指挥员,哪里能顾上合合眼睛?这次战斗胜利结束以后,荣桓就因极度劳累病倒了,每天尿血。由于器械落后,又缺少麻药,他忍着难言的疼痛,汗水把他铺下的床单都湿透了。即使这样,荣桓还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以后的每次重大战斗,荣桓都不顾同志们的劝阻,以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仍要躺在担架上,坚持亲临火线指挥,继续领导着山东军民的抗日斗争。”

在滨海抗日根据地期间,除指挥部队行军作战外,罗荣桓还要考虑如何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问题。1942年,滨海抗日根据地遭到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侵扰,陷入极端困难局面经济状况愈加恶劣。为了改变这种困难局面,罗荣桓等军区领导因地制宜,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带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滨海军区与日照党组织日照人民一起,在安东卫、赣榆等海滩开垦盐田,在荒芜的滩涂上种出白花花的“银子”(盐)。收获了大量食盐后,滨海军分区后勤和情报部门与根据地政府紧密配合,在岚山头、柘汪等地开设贸易商行,开展对上海、青岛、新浦等敌占区的商业活动,用盐换回布匹、药品、五金、电讯器材等军用物资,还利用商贸人员的社会关系,侦察和收集敌伪情报。八路军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经济困难,部队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赢得了人民的支持。1944年底,罗荣桓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部队在生产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一般主力机关每日可以吃到5钱油盐、1斤多菜,每月1斤多肉。并能补助牙刷、牙粉、黄烟等日用品,今年上半年,由于生产盈余,每人解决衬衣1套,体力亦渐增强。”开垦盐田,为摆脱滨海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异常困难局面,进而创造八路军大反攻的条件以解放日照,发挥了重大作用。

碑廓镇至今流传着罗荣桓等领导人的许多往事。“罗荣桓当年在俺村住过!”很多村民自豪地说。当地的老人回忆说,罗荣桓生活俭朴,和官兵同吃大锅饭,偶尔伙夫为他做顿可口的饭菜,他也叫警卫员送给伤病员吃军事工作会议旧址北50米的一个北朝南的农家小院,就是当年罗荣桓的住处走进小院,能看到一块大石头摆在马厩旁。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当年罗司令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想问题,研究战术。在碑廓时,冬天常穿一身半旧的黄呢子大衣,操着一口浓重的南口音,出入农家问寒问暖,到田间、地头同老百姓拉家常,谈农活,问民俗,群众听不懂就叫勤务兵翻译,有时还和当地群众下下象棋。当地青年在八路军的带动下踊跃参军抗战,参加革命工作仅从碑廓二村走出的南下干部就有20多人。一位90多岁的老人动情地说:“罗司令就是从这里走向新的抗日前线,我和许多村民去送他,一直送出老远老远……”

1945年9月,罗荣桓离开山东奔赴东北战场。他戎马一生,久经考验,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一生共事的亲密战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主席写给罗荣桓的悼词,深深表达了对罗荣桓的信任和尊重。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尹德满说:“实践是检验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试金石。罗荣桓元帅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用一生证明了对党的忠贞不渝,他的革命风范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党旗之上,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浩气永长存,丹心昭万古。”昔日的革命老区,如今已经成为风光秀丽的美好家园。但那段战争岁月并未远去,革命先辈的忠勇,仍回荡在巍巍山岭,浩浩山风之间。罗荣桓等革命先辈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的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日照大地,扎根在人民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继续创造着时代辉煌。

 

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那些炽热的身姿,在枪与弹的撞击、血与火的洗礼中,被雕琢锤炼成不可战胜的坚强与伟岸,他们留下了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我们把革命先辈的故事铭刻在民族记忆中。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去,山东军区军事会议旧址仍巍然矗立,铭刻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不忘历史,才能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