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日照先锋 > 日照党史 > 每周学党史

瑞草嘉木铸丰碑 茗香悠扬诉丹心

发表时间: 2022年10月20日 10:29 来源: 点击量: 7395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   尹德满  李世恩  范开元  刘海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也是丰收节,随着秋茶采摘结束,日照绿茶这个“中国绿茶新贵”陆续进入休园期,为来年迸发做积蓄。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并提到“日照绿茶”;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并作重要讲话,指出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要多发展附加值高、品质好的特色农产品时,列举山东十几种“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农产品,明确提到“日照绿茶”,要求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农的路子。截至2021年底,日照茶叶种植面积29.9万亩,总产值达37亿元,带动了全市30余万人就业。一片小叶子做成了绿色大产业,擦亮了日照绿茶“金字招牌”。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的一个伟大构想——“南茶北引”。

“南茶北引”的成功,改变了中国茶产业的格局,一片小小的茶叶,富裕了一方百姓,也铸造了一座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红色丰碑。

 

探索实践为民生 南方嘉木北植根

 

在日照绿茶主产地之一的巨峰镇,许多茶农正在茶园里忙碌,采收年最后的“封园茶”。

“作为全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巨峰镇是日照绿茶的核心产区,现有茶园面积5333余公顷,茶业从业人员3.8万人。今后,我们要根植于本地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镇域茶体验、茶休闲、茶旅游。”巨峰镇党委书记牟向阳介绍,“我们希望有这种特色更鲜明的包装,以茶为媒,结合人文特色以及自然生态优势,深入挖掘茶文化,寻找文化载体,积极开拓茶旅融合发展市场,打造‘茶旅巨峰’新模式。”巨峰镇茶业就是日照茶业的缩影。

日照“南茶北引”光辉历程的发祥地、见证地、传承地。“南茶北引”的历史是一片茶叶命运的一波三折,也是日照绿茶成长史的跌宕起伏。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日照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困难面前永不退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使得日照绿茶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奇迹最终让小小茶叶撑起茶产业发展,撬动了一方经济,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国外创造外汇。

60多年来,日照“南茶北引”的历史虽然主体脉络清晰,但因为年代久远造成部分史料缺失、存在一些记述讹误的部分。如何铭记这段艰苦而辉煌的历史,以启后人,传承发展?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深知职能所在、职责所在,责无旁贷,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适时启动《日照市茶叶志》的编纂工作,用3年时间编纂完成了一部洋洋80万言的《日照市茶叶志》,这是日照市乃至山东省的首部茶志。这部志书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日照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填补了日照作为北方知名产茶区没有茶志的空白。

“《日照市茶叶志》编修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工作,特别是对20世纪5070年代‘南茶北引’初期的相关史料作了详尽考证确保志书资料翔实可靠。”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二级调研员李世恩充满感情地介绍,“经考证,我们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的起始时间为1956年,我市是与全省一致的。”

2016年《春秋》第3期刊载山东省原副省长王裕晏《山东省南茶北引六十年》一文,文中对“南茶北引”起始间作了明确记述:

1998年,已是85岁高龄的山东省委原书记谭启龙,把时任副省长张敬焘、省政协副主席王裕晏叫到家中,讲述了毛泽东主席要他把茶树引到山东的过程:1954年,在谭启龙山东工作前,毛主席在杭州与谭启龙谈话时说,山东人口多,有喝茶的习惯,你到山东工作后,要把南方的茶带过去。山东后,谭启龙任省委第二书记,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1956年春,谭启龙即安排实施“南茶北引”,试种地点确定在青岛市和临沂地区(时日照县属临沂地区),因缺乏管理经验,试种失败。此后,日照县先后于1959年、1961年多次试种,均告失败。1965年,山东省委、人委正式启动“南茶北引”,日照县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县。

“当时,我任中共日照县委书记,感到这是个大事,便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年近期颐的牟步善老人依然清晰记得山东省委要求引种南茶的经过。会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不妨一试”,另一种就是对“南茶北引”种植茶树持怀疑态度。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最终,日照县委决定:认真落实省委的工作部署,在日照县开展“南茶北引”试点工作。

为了搞好“南茶北引”试种,当时县委、县人委不惜人力和物力,几次派专人去南方考察与学习,又分别从黄山、杭州等地带回来茶种。1966年春,安岚区北门外大队(今属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和丝山区双庙大队(今属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种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批茶树,共8.7亩。

试种能否成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南茶北引”毕竟是个新生事物,要将在江南四季常青的茶树,栽种到四季分明的日照,不是仅靠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就能办到的事,尤其想到之前青岛、临沂几次试种失败。而当时,在日照种茶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为此,县委、县人委特地组建了多种经营办公室,专门负责此事。

党组织号召,党员带头,群众支持,“南茶北引”试种劲头十足。秋冬时节,两个大队茶叶组人员天天靠在茶园,精心管理。过冬时,组织农民用草盖,用水浇,比待孩子还用心,像爱花一样管理出土的金贵小苗。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试种的茶树部分活了下来,1967年,成活茶园5亩,茶树成活率57%。此后,日照县在总结试种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试种范围。

试种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全县人民大搞“南茶北引”的革命斗志。1967年,巨峰公社西赵家庄子大队党支部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发动400多人,在朝阳观山前安营扎寨,开山劈岭建茶园。在党支部书记金学林的带领下,他们抗严寒,战冰雪,手冻裂了不叫苦,腿碰破了不下火线,一冬开辟茶园16.8亩。彰显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品格。年,日照县种茶发展到14个大队,试种127亩,成活115亩,成活率达90%以上;1968年,日照县23个大队种茶399亩;1970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068亩,生产茶叶10.38吨。

 

茶人共战冰雪寒 北茶飘香誉满名

 

实践证明:能否搞好“南茶北引”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日照县委要求,县级领导每年都要多次深入茶园,向群众学习,并作检查指导。由于县委重视,各公社党委抓得很认真,使“南茶北引”工作加快了步伐。

发展茶园会挤占珍贵的土地资源,而早期,制茶技术粗糙,管理人员缺乏,导致茶叶质量比较低,个别干部因此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县委领导们耐心做工作,告诉他们要正确认识新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对于群众来讲,当时,饭都吃饱,种茶的阻力不言而喻,甚至有农民把领来的茶籽用开水烫坏了往地里埋,紧接着补种玉米和花生。

针对这些问题,省委、省人委提出要在山坡上开荒种茶,不与粮食争地。省里还出台了补贴政策,鼓励大家种茶。党员带头种,干部帮着种,就这样,靠着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方法,茶树真正在山东扎下了根。

1968年,中国茶科所山东调查组认为:日照县适宜茶树生长,应作为山东省茶叶生产的主要基地。

为检验日照绿茶品质,1969年,日照县种茶组将炒青绿茶送中茶所评审。专家作出“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很好,滋味浓,香气高,近似歙县茶”评语。1973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全国六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议,标志着“南茶北引”在日照获得全面成功,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之后,日照茶园进入快速扩种阶段。

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日照种茶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由于受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影响,“南茶北引”前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冻害,基本上是“两年一小冻、三年一大冻”。1969年冬日照茶树就遭受“南茶北引”后第一次严重冻害。但茶人们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彰显了共产党人善于斗争的崇高品质。

为了尽快解决种茶的技术难点,山东省商业厅专程赴京请求中国农业科学院给予帮助,院里要求茶科所派员参加。据《日照商业志》记载,自1967—1981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有11批26人次,到日照培训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技术,指导全县植茶建园、发展茶叶生产,为日照“南茶北引”茶树试种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972年2月,设在杭州的中茶所派虞富莲、段敬堂、姚笃恭3位专业技术员到日照县调查茶树冻害情况,研究预防措施。虞富莲等人先后在日照驻点两年多时间。

上李家庄子原党支部书记李纬功曾回忆说,1974年,茶树遭受冻害,全省都冻了。有人说,坚决不能种了。他当时气愤地说,“困难是有的,一定要战胜它”。为此,村里专门设立了气象哨,看茶叶在什么温度下生长最适宜,适时追肥、适时打药,及时防治病虫害,让冻害的茶树重新长出新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日照人民想尽了办法克服各种困难,摸索出“一选”“两定”“把三关”“五结合”的成功经验做法,并得到了中茶所的充分肯定。

忆往事,历历在目。没有日照县委对“南茶北引”的笃定认可和引导,没有中茶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和手把手的传授技术,没有日照一批批村干部和茶农们的坚定执着以及艰辛付出,“南茶北引”很有可能就会半途而废。

197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头条刊登消息《我国茶叶获得新丰收》,指出:山东省“南茶北引”已获得成功。1973年12月,省农业电影社来日照拍摄“南茶北引”科教片,1975年公开放映,“南茶北引”经验在全省推广。

1977年春,《人民画报》记者到日照采访“南茶北引”情况,先后采访了城关公社上李家庄子大队、马庄公社邢家沟大队等茶园,在1977年《人民画报》第四期上以《南茶北引》为题,采用两个整版刊登城关公社上李家庄子大队茶园照片五幅:一幅茶园全貌一幅是几名女青年腰挎采茶篮,正在采茶的场面;一幅茶芽茂密、嫩绿葱葱的特写镜头;一幅定时观测气象要素的气象哨以及审评新茶品质的一组照片。《人民画报》向70多个国家发行,日照“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传到世界各地。

 

继往开来志不渝 漫山金叶传茗香

 

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南茶北引”在不同的时期遭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1979年,山东省被正式列入江北茶区。这一时期,日照县曾先后7次出席全国性茶叶专业会议。到1981年,日照县茶园面积、产量及管理水平位居全临沂地区乃至全省前列,茶叶种植达到一个高峰,但此后就陷入低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茶园分户经营,新承包茶园的茶农普遍缺乏管理技术和经验,再加上严重冻害,茶园面积迅速下滑。且销售体制变化,经济效益下滑,农民种茶积极性严重受挫,出现刨茶种粮的现象,茶叶发展跌入低谷。到1989年,日照县茶园面积由1981年的13675亩锐减为7200亩,年产干茶仅有300吨。

面对这种情况,日照各级党组织又一次站在了群众前面,帮茶农找技术、找销路、鼓干劲。1989年地级日照市建立后,日照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级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将茶叶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茶叶质量,使全市茶园面积得到巩固发展。

进入90年代,日照市的茶产业进入规模发展、全面提升阶段。1998年,日照市政府把加快茶产业发展列为“市长工程”。1999年,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对全市茶业发展做出系统规划。2002年5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批准,“日照绿茶”证明商标成功注册。2004年6月,“日照绿茶”被山东省工商局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06年起,日照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8张城市名片之一来抓,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品味”四品战略,持之以恒抓发展、抓开发,推动全市茶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科技化支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多元化推介、茶文化引领目标。

毛泽东主席把切实解决北方人民喝茶的问题真正放在心上,提出了“南茶北引”的宏伟设想。在谭启龙的推动和坚持下,“南茶北引”具体实施。该项工程得到了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和茶区各级党委、政府的认真落实,薪火相传,不曾放弃,这真的是一项跨世纪的传承发展、接续奋斗的伟大工程,它产生的效益效果效应,也是越来越彰显出来。2011年5月,“日照绿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省政府印发茶产业发展规划,山东省茶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20174月,市政府发布《日照绿茶母子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对“日照绿茶”品牌使用作出明确规定,有效地保护和提升了日照绿茶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日照市委、市政府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乡村振兴、以茶兴农,做好茶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在茶品牌打造、茶文化挖掘、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茶形象宣传推广等方面下功夫。

日照市委、市政府积极开拓市场,依托互联网,进一步扩大茶叶销售范围。始终把科学技术放在茶叶生产的第一位,为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茶叶生产的深度发展和市委、市政府“旅游富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旅游业与茶产业互利共生、相互交融。

2022年4月10日,日照绿茶“谷雨工程”启动;6月29日,日照绿茶臻选联盟成立。定标准,立规矩,聚焦日照绿茶质量安全和品牌提升,着力推动日照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日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茶业,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产业。我们会及时跟进全市茶产业发展,用心用情记录南茶北引的发展历程,讴歌光辉业绩,总结蕴含的为民情怀,这也是我们党史史志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尹德满告诉记者。

现在,日照正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一片一片的茶叶,托起了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以茶兴业、以茶富农,只要有茶的地方,农民就有发家致富的路径,地方就有后劲长足发展的产业,游人就有爽心悦目的去处。

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和促进日照对外交流的“金名片”。

    

后记

“南茶北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由人民书写的奇迹。凭的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敢为人先,为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忘初心,靠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艰苦奋斗。如今,“南茶北引”的伟大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日照也成为“北方绿茶之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般,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在百年征程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百年前,党救人民于水火,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创造新天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一心,踔厉奋发,共圆中国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