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日照先锋 > 日照党史 > 每周学党史

每周学党史第52期|横山抗日根据地教育纪实(下)

发表时间: 2020年05月25日 16:14 来源: 点击量: 2276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村村大办成人教育

在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地的成人教育工作。主要形式:一是常年性的妇女识字班,一是季节性冬学。妇女识字班的学员是未婚女青年,一般是每天中午上课,亦称常年民校。冬学是在秋收以后坡净场光的冬闲时间,开办的成人识字教育,学员是男性青壮年,间有年长者参加。村文教委员,全体村干部都带头参加并领导学习。冬学在开学之前,县里召开动员大会,由县的群团组织、武装、宣传、文教部门联合主持,各村团组织负责人、村长、文教委员、小学教师、民师、区文教助理员参加。在动员大会上,除号召积极开办冬学外,对办冬学的方针和灯油费、办公费、教材、民师待遇等均作具体部署和规定。县文教科并有相应的文件下达。1942年在寨里河召开的冬学动员大会,到会1500多人。县文教科办了《莒县冬学》小报,发至各村。每年冬季,根据地出现了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的新气象。

冬学和妇女识字班往往与村里的俱乐部、民兵组、青抗先、秧歌队、剧团合而为一。成为“庄户学”或“村学”性质。学习内容总是服从群众需要,文化、政治一齐学。文化课以识字为主,主要解决农民看路条、信件、便条和使用钞票的困难,使他们能记帐、写信、打算盘等。教材有的用小学课本,有的是小学教师和民师编写的。教师由群众推选,也有的是小学教师兼课。有些人识字不多,当了冬学民师后,群众称他“百字先生”。他们教学由小学教师来辅导,帮助备课,边学边教。

冬学和妇女识字班的政治课是广泛而全面的,从抗战道理,到互助变工、反迷信、反不卫生、“谁养活谁”、大家平等、对敌斗争、革命前途等都进行学习。政治课不仅村干部和小学教师讲,县区干部也都讲,他们走到哪里,就到哪里的学习组织中讲课。所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尤其是男女青年,在战争年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教育。有一年香港的一家报纸的记者到横山根据地采访,妇女识字班的学员,向他们讲了国际国内形势,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党的根据地的政策和打败日寇建立新中国的信心等问题。不仅对提问应对得体,并且对许多政治术语运用娴熟而恰当,如“主观主义”“看问题要全面”“不要强调理由”等。这些新闻工作者听了以后非常惊讶,他们亲眼看到这些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姑娘,短发天真,活泼健康,举止大方,与“国统区”比较真有天壤之别。识字班这个组织的学员,确实成了根据地内各村的一支政治工作队。拥军优属、动员参军、站岗放哨、查路条、捉汉奸、支援前线碾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这些工作都做得很出色。许多人当了村的干部,不少人脱产到祖国各地成为各条战线的妇女领导骨干。

据1944年统计,横山根据地共办冬学96处,学员3000多人,妇女识字班102个班,学员1900多人。这些学员也都是村里的民兵。在保卫根据地和建设根据地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

三、一支抗日救国的教师队伍

横山根据地,地处山丘,人民生活困苦,文化落后,办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师资缺乏。根据地里虽然也有文化人,但数量太少,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当时县城周围文化人才很多,能当教员,但日伪在搞什么“强化治安”,对八路军家属(凡作革命工作的人,他们统称“八路”)进行威胁和敲诈勒索,甚至抓捕,对在解放区教学的教员也是如此。1941年秋天,根据地脉住墩村的小学教员董焕福(董寿三)被夏庄据点的敌人抓去,受尽折磨,最后花400块银元赎回。因此,有些人不愿意到根据地工作,怕戴“八路帽子”,危及身家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县文教科长石明远化装成工商业者,背着堂号的“褡子”到边沿区和敌占区对自己的老师、同学登门拜访,向他们宣传共产党主张、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他们到横山根据地工作。经他努力,先后到根据地当小学教员的有古欣圃、王子开、石寿山、古祥珂、毛竹书、毛发言、来子然、毛介卿、毛世五、毛晋卿、曹文符等人。连在城东乡张家围子敌伪小学里当教员的来运农,也到根据地当了莒县抗属子弟小学的教员。1942年甲子山战役后,新四军残废军人于文卿、于瑞德,伤愈后看到根据地缺乏文化人才,自愿要求留在前横山、卢家孟堰村当了抗小教员,深受干群爱戴。

通过上述办法虽然解决了一部分师资问题,但随着根据地逐步扩大,学生增多,师资力量仍然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县文教科本着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办法,从各村挑选上过塾学和一些不足小学程度的人,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逐步解决了抗小缺少师资的困难。

(1)以区为单位,每逢星期日全体教师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由中心校长和文化水平高的教师辅导,弄通教材,名曰“教师星期学校”,并有计划地组织观摩教学。

(2)举办教师集训班。1940年麦假,文教科在房家官庄举办的师训班,共到教师40多人,由刘建人、庄子正讲课。1944年春,在岳家沟举办的训练班,学员42人,学习了半年的时间。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上过学堂。多半是上了几年塾学的,他们对新学——自然常识、算术等知道的很少。所以训练班的课程有政治、国语、常识、算术等。教员由石明远、毛志民、石树权担任。他们结业后大都分配到新设学的薛家湖、李家官庄、草岭、荀家村、抱虎等村当了小学教师。这年秋假,又在东心河开办了师训班,共到教员220多人。

(3)对教师进行鉴定。1944年麦假期间在官路村教师搞鉴定时,文教科制定了表册,除鉴定文化成绩外,还鉴定政治表现、优缺点等。鉴定前向大家申明鉴定表装入个人档案袋,所以大家都很认真。鉴定的常识共50题,如“为什么础润而雨,月晕而风”“食盐每逢夏季为什么湿漉漉的”“做豆腐的卤水成分是什么”“我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冷雨温雪是什么道理”等。经过鉴定,对教师水平有了进一步了解,促进了教师学习积极性,有些原来粗识文字的青年,被分配担任小学教员后,学校办得出色,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4)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组织教师参加文化协会。1942年10月,滨海区文化协会负责人刘导生布置各县成立文化协会,宗旨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这年莒县文化协会在根据地官路村成立,除小学教员全部参加外,还有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会上县文教科长石明远拟了标语口号:“我们的文化教育是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知识分子要克服清高思想,不要孤标而独立”“知识分子要与群众相结合,不要孤芳自赏”等。县委书记杨维屏在会上讲了话。文化协会对教师进行为人民服务、为战争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教育,对团结知识分子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党和政府对教师采取了团结、爱护、教育的方针,所以当小学教师都感到光荣。当时教师待遇是供给制,政府每天只发给2斤4两杂粮(包括菜金)、3斤柴草,穿衣、棉被都得向家里要,天天吃的是红高粱煎饼和咸菜棒,喝清水。但大家思想愉快,意志坚定,学习刻苦,工作努力,以校为家,以自己所在的村子为家。除了把学教好外,还参加村里的民兵组织,既是民兵队员,又是民兵教员。“反扫荡”时和民兵一起埋地雷,搞空舍清野,组织群众转移;参军、征粮、减租减息、斗争地主恶霸也和群众一道干;村里的黑板报、剧团、秧歌队、标语也是小学教师主办。薛家垛庄抗小教师王连珍、学生刘孝全,1942年写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谁英雄谁好汉,参加特务团”(特务团是当时根据地的群众参军去的一个地方部队)的字迹,至今隐约可见。当时教师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响应党的号召,做好教学工作,打败日本侵略者,为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他们不仅为创建横山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还有许多人成了抗日先进人物,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例如有一年日军“大扫荡”时,寨里河小学校长庄箕绍埋设地雷炸死了一名日军。县府奖给他一头毛驴,他不要;他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广大群众都奋起杀敌,我能要奖吗?”脉住墩小学教员薛礼堂、前山后教员张永惠,日军投降后积极参加解放战争,带领民工支前,在安丘县与国民党“还乡团”相遇,壮烈牺牲。还有许多教师为了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积极听从党的安排,投笔从戎,参加渡江战役,与国民党反动派殊死搏斗,英勇杀敌。据统计,原在横山抗日根据地当教员的同志,后来在江南各地担任县团级以上干部的达三十多人,他们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横山根据地的红色教育种子,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不断茁壮成长,它的鲜花已开遍莒县大地。



相关阅读